湖北日报刊登我局网络互动课堂探索经验

发布日期:2016-07-28 00:00 来源:潜江市教育局

2016年7月21日,我局署名文章《网络互动课堂的潜江探索》刊登在湖北日报第八版评论中,全文如下:

湖北日报讯 潜江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4所,在职教师5500余人,在校学生11万人,是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之一,具有较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全市“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基础教育学校全部建有计算机教室,教师终端配备达4∶1,建有网络互动录播教室39间,建有教育城域网,入“创客”教育、电子书包、“学乐”云平台。

近年来,潜江市紧扣“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机制”的试点任务,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探寻网络环境下互动录播课堂的有效应用,使不同学校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共同参与教学研讨。目前,全市的互动录播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等领域的主要阵地,区域内学校互动教学、教师研训、特色资源汇聚、网络个人空间等更加集约高效,更加便捷智能。以录播教室为核心构建区域网络互动课堂,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提高了优质资源的应用率,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研模式,开启了网络环境下互动录播课堂的“潜江探索”。

科学规划 实现资源共享

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在录播教室的建设规划中,潜江市教育局本着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高起点、深应用的基本原则,反复请专家论证、充分吸收省内外录播教室规划与建设经验,结合我市县域特点和应用需求,科学地做好了我市录播教室的建设规划。注重布点的合理性。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录播课堂覆盖所有区域,在录播教室的建设中做到“一镇一室”,确保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能够便捷使用录播教室。注重功能的多样性。互动录播教室整合了当前云视频会议、在线课堂、专递课堂等新型教室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支持用户通过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实时接入,并与其它录播教室或用户进行双向互动、观摩学习、网络教研、远程授课等活动。

开展“专递课堂”,实现资源共享。由城区学校,采用课堂专递模式,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通过互动录播教室进行课堂专递,促进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开展“名师课堂”,强化辐射引领。通过互动录播教室在名师中开展“订单式”在线网络课堂讲座,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培训途径。区域内学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同步观摩,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网络研修。教师利用“名师课堂”开展自主学习、协作研究。开展“名校网络课堂”,丰富教育形式。一方面,汇聚优质资源,组建“名校网络课堂”,供全市教师课内适时调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与德育融合,通过网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德育即时性,扩大优质德育资源覆盖面。

统筹协调 确保应用效益

建立统筹协调的指导机制。潜江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教育局、财政局、经信委、发改委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教育信息化应用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保障多种应用的有序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和项目的技术规划、立项论证、技术评估和验收工作,做好有关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技术指导。建立高效优质的工作机制。在“专递课堂”中,采用“1+N”模式,由城区骨干教师授课,重点解决音乐、美术、科学、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等薄弱学科师资不足的问题,明确讲授教师与辅助教师的职能、工作量、绩效标准;在“名师课堂”中,将教师网络研修纳入继续教育学分,将名师授课节次及听众评价率做为考核指标,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撑“名师课堂”的长效开展;在“名校网络课堂”中,将优质资源的汇聚任务分解到各校,并制定了优质资源的上传标准,保障资源的优质、高效。建立正常有效的运维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每年5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规定学校要将不低于10℅的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拟定了《潜江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将互动录播课堂的有效应用纳入工作绩效评价和专项督导。工作专班每学期到试点学校督导不少于2次,面上督导不少于1次,年终进行1次综合督导评估,将过程督导和年终评价结果作为评先的依据,通过强有力的指导和督办,加快教育信息化全覆盖进程。(潜江市教育局局长 王绪军)

相关文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