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解读单位: 潜江市教育局 来源: 潜江市教育局基教科 发布日期: 2021年02月24日 12:00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发布日期:2021-02-24 12:00 来源:潜江市教育局基教科

《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一、《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出台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市结合实际,出台了《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二、《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潜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四、《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

(一)全面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一是落实课程设置。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二是统筹学科融合。在大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三是强化劳动素养评价考核。把劳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激励机制。

(二)强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组织实施。一是丰富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形式。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二是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共育。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劳动教育协同共育实施机制。

完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市政府加强属地统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特别是安全保障、人员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劳动实践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二是拓展教育场地。建立健全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开放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以及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学校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协作。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安全顺利实施。五是强化督导宣传。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完善督导办法,定期进行督导。扩大劳动教育宣传,及时推广地方和学校典型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咨询电话:0728-6234096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